《鉴赏家》教案

时间:2024-07-13 11:43:04
《鉴赏家》教案

《鉴赏家》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鉴赏家》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鉴赏家》教案1

一、了解汪曾祺小说的风格

二、把握小说的主旨和人物形象

三、赏析“融画入文”的叙事手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识记字音

亲(qìng)家萝卜(bo)

亲(qīn)属占(bǔ)卜

遗(yí)嘱奔(bēn)放

厚遗(wèi)投奔(bèn)

装模(mú)作样

模(mó)范典型

二、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三、主旨探讨

在小说中作者只是写了一个爱画的人叶三,他的确不是一个典型的果贩,他是为了自己喜爱的画家卖果子的;画家死后,他不卖果子了,但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坟上供一供;画家送给他的画,他一张不卖,最后这些画陪着他安眠于黄土中,真可谓“生死相随”。他身上有着对美的纯真的热爱,对人的深厚的情谊,引发我们由衷地喜爱和尊敬。

四、艺术技巧

从情节和结构而言,读者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中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它只是写了一个爱画的人,写了他的生活,有些和画有关,有些似乎只是闲笔。细细想来,作品其实只是写了一个字:“美”。而这颇合于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征。

再看人物。我们的文学批评一度过分强调所谓“典型人物”,要求人物是典型化的,即“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叶三这个人物,的确不是一个典型的果贩;甚至可以说天底下像这样的果贩几乎不会再有第二个:他是为了自己喜爱的画家卖果子的;画家死后,他不卖果子了,但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坟上供一供;画家送给他的画,他一张不卖,最后这些画陪着他安眠于黄土中,真可谓“生死相随”。但正是因为与众不同,他身上又如此吸引我们的地方:对美的纯真的热爱,对人的深厚的情谊,这些不同于一般小贩的性情、品质,引发我们由衷地喜爱和尊敬。可以说正是人物的“不典型”,因此才更有价值,因为他是独特而真实的“这一个”,而非概括提炼的“那一个”。

语言准确、朴素、精练。远离所谓的华丽词藻,使他的语言干净自然,在平常中见出不平常。前文提到的“立春前后”一段中那种溢于纸面的清香,正源于语言那朴素的清香。再比如他写叶三家老二卖布:“量布、撕布(撕布不用剪子开口,两手的两个指头夹着,借一点巧劲,嗤——的一声,布就撕到头了),干净利落。”语言和他所描写的动作一样,准确,干净,利落。

风俗画。有不少评论者注意到汪曾祺小说里有风俗画,他自己也说到对与风俗的兴趣。读《鉴赏家》,故乡的风物如在眼前,而且成为人物活动不可缺少的背景,甚至就是人本身。比如写叶三四处走,了解各地乡风;写一年四季、不同节令的鲜果;写布店种种看似和小说主题毫无关联的细节,都如风俗画一般,铺展开故乡风物的画卷,而人在其中,甚至可以说处处有人。但作者并不是有意地在小说里加进风俗画,他说自己原是无意的。只是因为他的相当一部分小说都是写家乡,写小城的生活,平常的人事,每天都在发生、举目可见的小小的悲欢,这样,写进一点风俗,便是很自然的事了。“人情”和“风土”,原是紧密关联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汪曾祺小说中的风俗,其实往往是对故土的追怀;人到了暮年,怀乡怀旧,如朝花夕拾,如秋水黄昏,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惆怅和凄凉。

五、合作讨论

1.小说以“鉴赏家”为题,有什么作用?

提示:小说以“鉴赏家”为题,写的却并非那些学识渊博、品味高雅的鉴赏家,只是一个“卖果子”的小贩;凭着对生活的朴素理解、对绘画的真心喜爱,这位果贩被大画家季匋民视作真懂画的人。名士的高谈阔论往往只是“道听途说,似通非通”;而一个从心里喜欢画的果贩,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欣赏画,用最简单直接的语言评画,却常常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叶三鉴赏的并非只是画;他对画的美感的捕捉,恰恰是来源于对生活中的美感的捕捉。他喜欢到各地去找好果子,送到买家的果子都有可以入画的美丽:“立春前后,卖青萝卜……”一段,充满了植物的清香,更可以让人想象时序更迭、草木葱茏之美。——“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可以说,是叶三把四季带到了许多深宅之中。而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叶三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这样的生活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热爱生活,时刻注意发现和欣赏新鲜活泼的生意,才能从紫藤的乱花里看出风来,才会懂得一只小老鼠的顽皮,才会知道“红花莲子白花藕”。我们从叶三身上读到的,是对美的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这,才是一个真正的鉴赏家之本质所在。

2.作者在小说的创作中善用“融画入文”的叙事手法,结合本文的具体情节试作简要分析。

提示:汪曾祺是位懂画、能画的作家。他的小说也充满着画意。在小说叙事中插入一些风俗轶事的片断,一地一景、一人一事,娓娓到来。作者就是通过这种绘画的手法在小说中,把那些旧社会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故乡那司空见惯的风俗人情,再经过自己的匠心独述,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风俗画,以及一卷卷清新淡雅的南方水乡的风景画,鲜明、具体、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又将朦胧、含蓄、丰富的底蕴留在读者的想象中,因而读汪曾祺的小说就有一种如同赏画般历久弥新的审美感受力。

在《鉴赏家》里写到卖水果的叶三这个人物时,作者巧妙地通过他所卖的水果,简简单单地几笔,就勾画出了当地的一幅物产风俗图: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上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 ……此处隐藏905个字……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你赞同这样的看法吗?哪些细节体现出叶三是“第一个鉴赏家”这个说法的?(变相提问:是不是鉴赏家,那是要用能力说话的,文章中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叶三就是一个鉴赏家?)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参考:①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能看懂季匋民的得意之笔。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叶三能看明白季匋民的得意之笔,所以可以称得上是鉴赏家) ②叶三能够辩认李复堂的画,具有一双慧眼。 ③判定“紫藤有风”; ④判定灯台上的老鼠是“小老鼠”; ⑤ 依据“红花莲子白花藕”指出季匋民绘画错误。

2.叶三能从细节中准确地判定画家的画,并且话语极少,但是字字是金,击中要害,甚至还能够挑选出画家画中的不足,看来他真的是一个鉴赏家。这些情节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提示鉴赏人物的方法,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及其生活的环境入手)

明确:刻画了一个有敏感观察力和丰富生活经验的,不谄媚,不卖弄,不假充内行(不像季匋民在家看见的那些假名士,写假名士是为将季对那些人的态度和对叶三的态度进行对比)、真正懂画、真心爱画的果贩叶三(他对画的爱是不涉及功利的,就是因为爱,所以爱。“季匋民死后叶三就不买果了,但四季八节,他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的坟上供一供,并且对季给他的画一幅也不卖而是装在自己的棺材里埋了,生死相随,死了都要爱)。

3.下面看第2—16节,不少同学说这部分用了较大的篇幅叙述叶三卖果子的故事,看上去好像与“鉴赏家”没什么关系,到底有没有跑题呢?(请先浏览第2—5节,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参考:叙述没有跑题。表面上看,和题目没有直接关系。

第2—5节没跑题。在这几节中可以看到这样的叶三——

①勤快:“看门的和狗都认识他”“喜欢到处跑”。

②诚实守信:“宅门主人有时就隔着门说话”“什么果子,是看也不用看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

③为人憨厚:“叶三卖果子从不说价格”“他的果子全都从他的手里过过”“他的果子都是原装,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

④生活阅历丰富:“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

⑤热爱生活,生活“精致”:“金丝篾篮,篮上插一把小秤”“能看好多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可资谈助”“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卖果子卖得很雅)(说实话,坚持三十多年这样跑是难得的,更难得是,他懂得在艰辛的生活中积累经验,寻找快乐,发现美好。这样的生活确实精致。可以想见当他发现一颗好果树上挂着好看的果子时,他会多么欣喜!)

总结:实际上这几节与后半部分构成因果关系。 叶三能成为一名鉴赏家,一方面源于卖果子时的丰富的生活阅历,源于在平凡生活、在生活细节中找到美感,源于他对生活的热爱。( 正是因为这,他

才能够从紫藤的乱里看出风来,才会懂得一只小老鼠的顽皮,才会懂得“红花莲子白花藕”。)

另一方面,他作为“鉴赏家” 的对艺术的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正是卖果子生活中勤快、憨厚、诚实和重情义的人生态度的反映。

4、讨论到这里,一个“贩夫鉴赏家”的形象欣赏也就基本完成。我想大家也能明白作者以“鉴赏家”为题而不以“果贩叶三”为题的用意了,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鉴赏家?(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和假名士作比较)

参考:假名士:高谈阔论、道听途说,似通非通

真正的鉴赏家: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美;

用简单直接发自肺腑的语言去表达艺术中的美;

用执著且不涉任何功利色彩的热情去追求美。

(与职业的高低、身份的贵贱无关。)

活动三:合作探究

1.有同学预习完这篇小说后最鲜明的印象是这篇小说与别的小说很不同,淡淡的,但很有味,越看越有味。我想说这些同学眼光很厉害,但是这种淡而有味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探究一下,可从情节、结构、人物和语言等方面来思考。 明确:①情节和结构设置淡而有味。

没有一般小说所有的清楚的线索、强烈的冲突、紧凑的情节,也很难概括出故事梗概,只是写了一个爱画的人,写了他的生活,有些与画有关,有些似乎只是闲笔,但又是苦心经营的。这很类似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写法,因而他的小说被称为“散文化”小说。 ②人物形象塑造淡而有味。

叶三这个人物,没有什么名垂千古的功绩,也的确“和别的卖果子的不一样”;甚至可以说天底下像这样的果贩几乎不会再有第二个:他是为了自己喜爱的画家卖果子的;画家死后,他不卖果子了;但四季八节,还寻觅鲜果到坟上供供;画家送给他的画,一张不卖,最后这些画陪着他安眠于黄土中。但正是因为这些不同于一般小贩的性情、品质,让我们喜爱和尊敬。 ③语言使用淡而有味。

他认为小说语言要准确,朴素和精炼。“辞达而已矣”。远离所谓的华丽辞藻,使他的语言干净自然,在平淡中显出不平常。

2.(朗读第3节)一起领略叶三的劳动成果,作者写得平淡很精致,具体说说这段文字的好处。

明确:“立春前后,卖青萝卜??”一段,充满了植物的清香,更可以让人想像时序更迭、草木葱茏之美下文说:“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可以说,是叶三把四季带到了许多深宅之中,

也带到了很多看后的读者眼前,我们似乎能看见那些美丽的果子,闻到那扑鼻的香气。

“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可以想见其饱满脆嫩香白杏,顾名思义,一定是又香又白,“白得像一团雪”还有“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的樱桃,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粗如小儿臂”的山药,“大如拳”的百合??这些准确生动的文字,组成了鲜明美丽的画面,文字中有画,也有诗。

通过他所卖的水果,以时间为序,运用视觉和嗅觉描写,有概述,有具体描述,简简单单地几笔,把当地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风情画一幅幅地展现出来:我们能由此看到冷暖相关的气候、美丽的景色以及丰富而诱人的特产,还有辛勤忙碌而又懂得生活的叶三的身影,很有诗情画意和民俗风情。

总结:淡而有味就是汪散文化小说的鲜明特点。汪曾祺的小说确乎如此,什么都平平淡淡,但读完之后,你却不能平静,内心深处总会有一种隐隐地激动。铺开一幅幅清新淡泊、意蕴高远、韵味无穷的水墨画。

3.有同学认为结尾叶三把画带进棺材的处理有损叶三形象,也有同学喜欢这个结尾。你怎么看?为什么?(言之有理,自圆其说)

观点一:是文化痼疾之一:自私。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这样,死后将《兰亭集序》带进坟墓,这只满足了他个人私欲,却让作品不能遗惠后人。

观点二:体现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重友谊、重知己。君不见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乎?这样处理是对文章的升华。

小结:没有了叶三,果子和季匋民都会寂寞!

课堂总结:

他总是用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最平凡的事情。他正是用这纯粹的语言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汪曾祺的世界。

《《鉴赏家》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